扩大开放交流,打造人才高地 推动成果转化,促进实验室高质量发展 ——实验室主任汪卫华院士接受南方日报专访

2020-04-25
451
Font size: S M L

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(以下简称“实验室”)揭牌两周年之际,实验室主任汪卫华院士接受南方日报专访,全面回顾了实验室两年来的建设成果,详细解读了实验室未来发展的愿景。

 

图片 1.png

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院士

 

实验室建设进展顺利,期望建成东莞“新地标”

实验室一期工程于2019年6月动工,计划于2020年底交付。未来,这里将建成一座占地面积近18万平米,涵盖多栋实验楼、展览综合楼、会议中心等单体建筑的大型科学园区,并且整体设计将岭南建筑风格与现代理念相结合,将为实验室开展各项材料科学研究、进行学术交流合作提供良好载体。

从莞佛高速松山湖收费站出口转入中子源路,道路东侧连绵的低丘上覆盖着大片浓绿色的荔枝林,满山密密的荔枝花开预示着一个丰收的年景。群山间的低坳中,数百名工人与数十台工程机械,在整理出的一片平地上热火朝天地施工,从航拍视角俯瞰,数个多边形结构的建筑地基轮廓已经清晰可辨。

“回顾过去两年的工作,实验室建设进展顺利,特别是广东省和东莞市,不论是资金还是服务方面提供的支持都很到位,所以整体进度很快。”汪卫华主任介绍,实验室工程正式动工是一个比较大的进展,“我很期待项目可以早日建成启用,和华为小镇一样成为东莞的新地标之一”。

 

图片 3.png

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工程正在加紧建设

 

实验室灵活引才,构建高层次人才“朋友圈”

实验室秉着“人才互聘,成果互享,不为所有,但为所用”的人才理念,与境内外多个高水平科研院所与高校建立了人才双聘机制。目前实验室已拥有理事长王恩哥院士、学术委员会主任赵忠贤院士、主任汪卫华院士在内的共10位院士,院士队伍阵容强大,为实验室建设提供了一流的智力支撑。

除院士团队外,实验室还成功引进赵金奎、汤雷翰、陈东敏等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,实验室多元化人才队伍框架初步显现。汪卫华主任表示,实验室还非常注重引进国际一流人才,目前已经有多位海外人才有合作或任职意向,预计疫情之后将有更多人前来。

汪卫华主任认为,高层次人才的“朋友圈”还可以发挥特殊的“磁吸”效应,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前来参与。业内专家的推荐和示范无形中形成了实验室的品牌效应,提高了人才引进的效率。

 

图片 2.png

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广东省首批建设四家省实验室之一

 

实验室致力打通基础研究到应用的“全链条”

“实验室筹建之初我们就在思考,应该在体制机制上有所创新,形成前沿基础研究—应用基础研究—产业技术研究—产业转化的全链条研究模式。”汪卫华主任说。

材料研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,而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应用之间,存在一个“死亡谷”,使得很多研究成果难以产生应有效益。因此,突出应用导向,注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为材料实验室建设的重要命题。

为此,实验室构建创新样板工厂板块,促进国际、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产业化,两年来引入两批共18个高水平研究团队,项目包括新能源、半导体、先进制造等大一批“硬科技”产业化项目。

2019年,样板工厂团队成功注册成立了8家产业化公司。为了提升项目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,实验室还成立了产业金融研究中心、与企业共建联合工程中心,在知识产权布局、创业基金和产业园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,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。

此外,实验室还与东莞塘厦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,进行科技成果产业化中试孵化,同时也助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。

 

图片 5.png

汪卫华主任赴多孔陶瓷研究团队中试车间调研

 

实验室积极构建公共平台,开放交流促进科技合作

实验室建设特别注重开展广泛交流合作,保持实验室的开放性。高水平、长期、稳定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的平台——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,已举办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论坛等高水平国际会议20多次,吸引千余人来莞参会,其中包括60多名海内外院士专家。同时,实验室不断强化与国内外其他高水平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,致力成为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重要平台。

“实际上现代科学的历史并不长,当下科学研究的规模远胜以往。并且重大的基础科学研究,越到后面越是难啃的‘硬骨头’,这些都需要不同专业领域的科学家相互交流、通力协作去攻克。”汪卫华主任说道。“材料研究有时并没有很明确的应用方向,通过和不同研究领域的机构合作,能以实际需求为导向,对材料研发形成牵引。”

实验室布局建设中子科学平台、材料制备与表征平台、微加工与器件平台、材料计算与数据库平台等多个开放平台,为粤港澳周边大学、科研机构、企业提供通用性技术服务,提升其材料科学研究能力,并为其提供专业技术支撑。

 

图片 7.png

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,举办多场高规格学术会议


汪卫华主任表示,实验室建设两年来,内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,包括粤港澳大湾区建设、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、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等诸多构想也陆续提出,但材料实验室筹建之初就已经以超前理念布局,因此今后还将按既定节奏稳步推进。接下来将在人才引进、前沿研究等领域继续发力。

此外,实验室要进一步寻找到材料研究领域更多好的方向,做出有国际影响的成果,特别是在解决国家战略需求的方向做出贡献,提供技术支撑,助力解决一批“卡脖子”问题。“满足国家重大需求,研发相应关键材料,这往往也是国家实验室平台所承担的责任,因此我们未来会向着打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方向努力。”


撰稿:综合事务管理部


撰稿:未知